《課程標準》指出:通過學生的作業書寫,教師的作業批改,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嚴格認真的處事態度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為規范教師作業布置與批改和學生作業完成情況,提高各學科作業質量,制定本要求細則。
一、教師作業布置要求
(一)總量控制。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各學科作業總量不超過1小時。班主任老師要在總量控制上起統籌、協調作用。
(二)精心設計。作業布置要適量適度,一般為一課一次。對作業進行合理整合,嚴禁不加選擇地布置重復性或成套教輔作業。作業布置體現自主性、層次性、開放性,使學生所學知識得到及時鞏固。
(三)作業種類。語數外三科包括課堂作業(一號本)、家庭作業(二號本)、雙休日作業(三號本)和《導學與訓練》,其中語文學科還應有生字本和作文本(兩周一次)。思品、科學、音樂、美術四個考試科目應有課堂作業和《導學與訓練》。其他學科要有課堂作業或《導學與訓練》。
二、學生完成作業要求
(一)書寫姿勢。保持正確坐姿:頭正、肩平、腰直、足安。寫字保持“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書桌一拳,手離筆尖一寸。
(二)紙筆使用。按老師要求準備好相應作業本;作業本封面要求使用正楷(或正體)書寫好學校、班級、姓名、作業種類,字跡清楚,書寫工整。一至二年級用鉛筆書寫,三至六年級使用黑或藍色的鋼筆或圓珠筆。
(三)書寫質量。用正楷書寫,字跡清楚,書寫工整。作業本整潔美觀,無卷角,可以拴上線或者繩,方便教師翻閱。不允許有個性化的裝飾,禁止使用修正液、修正帶、修正粘紙等粘貼、涂改;下一次作業與前一次批改之間空三行。
(四)工具使用。畫圖時,所有年級盡量用鉛筆,并使用合格的尺、圓規等作圖工具,嚴禁隨手涂鴉。
(五)建立錯題本。建立并利用好各科錯題本,找出錯誤原因,總結解題規律,規范解答書寫。
三、教師作業批改要求
(一)數量要求。根據各學科周課時數,每節課堂作業、每天家庭作業、每周雙休日作業和《導學與訓練》等各類作業,及時批改,不得誤批、漏批,全批全改。語文每學期大作文8篇,小作文、周記各10篇。
(二)批改符號。書寫字跡要工整,用楷書書寫,不得使用草體字、繁體字和已經停止使用的簡體字,評價富激勵性。英語作業批改可結合學科特點使用批改符號。
1、對誤判定。對用“√”,錯用“?”。符號打在題目右邊,主要錯誤處用橫線劃出,劃在錯誤處下方,以便學生思考,其它符號參考作文批改符號。學生作業字跡潦草、不符合要求或抄襲、不做作業,要進行批評教育并要其重做或補做。
2、等次與日期。教師批改后用“ABCD”對作業的對錯加以評價,用“甲乙丙丁”對作業的書寫好壞加以評價;寫上批改日期,批改日期為“9.1”樣式。如:“A/甲 9.10”。
3、批注評價。對書寫整潔、解題具有獨到之處的學生,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批注,可以寫上激勵性的批語,或直觀、形象、童趣化評價符號。
4、錯誤訂正。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自己改正,不以教師批改代替學生訂正。對學生的錯題一般不提倡在原處改正,需在本次作業下面用紅色筆寫上“訂正”并重做。要求學生在下次作業時先訂正前次作業錯誤后再做本次作業。學生訂正后必須及時批改,訂正正確用“√”表示。配套練習冊、導學與訓練和單元測試卷等在錯題附近訂正,全部用紅色的筆訂正。典型錯誤記入本學科《錯題本》。
(三)分類要求
1、課堂達標作業(備課過程中精選的題目:必做題、選做題)。在當堂教學過程中直接批閱,批閱過程中發現錯誤問題及時糾正,存在的共性問題在班級展臺投影后一起講解,優秀的案例也通過展臺及時反饋給全班學生分享。
2、課后的家庭作業(語文課文后的題目、數學的自主練習、英語模塊中的相關問題,課堂教學中未處理完的題目)。及時檢查完成情況,在下次上課前批改完,適當點評。根據作業內容、難度、數量,可采取學生自批或互批方式。無論誰批改,都用紅色筆用正確的批改符號批閱,等次、時間用“A/甲 9.10”形式寫在該次作業后面。
3、各科的配套練習冊、《導學與訓練》等教輔作業。批改要及時,可以教師逐題批改,也可以教師講解,學生自批或互批。引導學生在原處用紅色的筆訂正,訂正后教師或組長再批。批改符號運用同前。對于共性錯誤,教師應引起重視,作重點講解。
4、雙休作業(包括語文的周記、數學的課外實踐作業、英語等科目的書面作業)。學生周五放學、下周一返校后及時發放和收取。批閱要求同課堂達標作業。
5、假期作業。布置適量書面作業,以上級下發的《寒暑假作業》、社會實踐、動手操作為主要內容。
四、督導檢查
1、檢查項目。本要求細則第一條中作業種類、相應的各科錯題本和《作業報告記錄》。
2、檢查標準。見《臨邑師范附小崇文校區作業布置與批改檢查記錄表》。
3、檢查方式。教導處組織每學期全面檢查兩次,分學科每周抽查。每次檢查完畢認真記錄查閱情況,填寫好《檢查記錄表》,做好分析與調整,對存在問題及時反饋、促改。
4、作業檢查情況記入《教師(千分制)量化考核》內容,作為學期教師評價的重要依據。
附參考材料一:
常用作文修改符號及使用方法
附參考材料二:
作業批改的有效方法
一、恰當使用批改符號
心理學家認為,積極的情感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它可以激勵人奮發向上。巧用符號,將“×”變為“?”,甚至引進或創造一些特殊符號,并賦予它們新的意義,可以避免“×”帶給學生的消極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教育的人文關懷。如在作業中,學生出現了錯字或別字,教師可用上一個小圓圈標明,并告訴學生趕快更正。粗心是學生做作業時的通病,他們常常會丟三落四。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在批改時,可在遺漏處打上一個小問號,告知學生及時補救。其實,符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根據個人的習慣自由選擇,只要能達到目的即可。實踐證明,這樣做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二、巧妙撰寫評語
評語,是作業批改中一種常見的批閱方式,便于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業中的優缺點,還可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促進學生各方面和諧統一的發展。將評語引入作業的批改中,指出學生作業不足,肯定其成績,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對學生作業的批改不僅要判斷正誤,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要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評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基礎,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在學生的作業書寫、格式以及書面整潔等方面要嚴格把關,及時用恰當的評語委婉指出作業中的不足之處,并使學生很快地加以改正。例如,有一位學生很聰明,但是學習不認真,認為寫作業很麻煩,尤其是基本知識的鞏固作業。教師可以這樣寫:“你很聰明,如果字再寫得好一點,那就更好了!”、“書寫認真,但格式正確嗎?” 等。對于由于粗心而出錯的學生,首先要肯定其長處,增強其自信,再提出殷切希望,讓其改正缺點。如果學生學習遇到困難了,這時我們可以給予學生鼓勵,“相信你一定能夠戰勝困難,戰勝自己”、“搬開你前進的絆腳石——粗心,奮勇前進!”、“和細心交朋友!”、“你的字寫得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確率,那肯定是最棒的!” 這樣一方面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使學生糾正不良傾向,培養嚴謹的學習態度。學生作業做得又快又好,要不吝嗇給予贊賞性評語,如 “你真棒!”、“太出色了!” 這些陌生而新鮮的評語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了興趣。當然,寫評語時,語言要簡潔、明了、自然、親切、實事求是、充滿希望、富有啟發性,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恰當選擇批改方式
1、互批互改。
學生可以互批互改,即同桌間先將作業相互交換,相互判斷對錯,并要求學生在錯誤之處批上記號,然后還給本人。同桌相互討論錯誤的原因,及時改正錯誤。最后教師全面了解學生“批”和“改”的情況。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作業的責任心,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同時也使教師能夠及時而全面地掌握了學生的學習情況。
2、自批自改。
類似的,學生還可以自批自改,即在教師的監督和指導下,學生對自己的作業先作出判斷,認真檢查和驗算,發現錯誤立即作上記號并及時改正。然后由同桌互相檢查批改情況,最后學生將情況匯報給教師。這樣做能對不誠實及粗心的學生起到督促作用。另外還可突破傳統的教師給評語和分數的批改形式,采用在作業本上教師只批對錯,不給評語和分數,而讓學生根據自己作業的對錯、工整程度、作業態度自定分數或自寫評語。很多學生對這種批改方式格外有興趣,他們的作業質量也大大提高了。這種方法充分發揮了教學的民主性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發揮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作用。
其實,如果我們把作業批改的權力還給學生,學生的學習主人翁意識就會增強 ,作業就會批改得很細致,也常常會發現老師發現不到的問題。
3、小組批改。
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方式應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 我們完全可以發揮小組的力量來批改作業 。批改小組通常四人為宜,即前后桌組合。作業批改時,教師提出批改要求和標準,由組長主持,集體批改。這一過程是明確正確答案,集體進行反思的過程。每個學生的作業,都呈現在小組全體同學面前, 集體的贊揚、鼓勵、批評與幫助,大大激發了學生的上進心 。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既有彼此之間的橫向交流,又有與教師的縱向交流。這種信息交流,可以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多向性、靈活性和創造性的地方。同時這種作業批改方式的改革,也推動了教學民主。學生在問題面前也更加善于動腦,敢于發表意見。
同時,這種批改方式以小團隊的形式,更易激發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就擔任作業批改小組長的事情,在實驗中發現,采用“輪流執政”的辦法比較好。每個學生都希望在他人的面前展現自己的優秀,尤其是學困生,當快要輪到學困生當小組長時,他們這時會對自己的作業特別認真,有不會的地方,就主動請教其他同學,或問老師、家長,直到完全做對,徹底弄懂為止。教師在輪到學困生當組長時,要多留心給予鼓勵與指導,不要挫傷他們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的自信心。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能夠在作業批改中得到應有的鍛煉。
對于部分課堂作業,也可采用小組輪改的方法 。即讓所有小組輪流批改全班的作業,批改時,由組長帶領組員們共同探究題目的答案。確定正確答案后,由組長分工帶領組員完成批改工作并及時向教師匯報批改情況。批改的小組學生們此時會有很強的責任感,這種方式無形中也幫助學生熟悉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這樣教師就能夠有更充足的時間針對不同類型作業進行面批面改了。比如,通過交談的方式進行提問、反問等,啟發誘導學生說出解題思路 ,從中注意發現不足,再通過輔導加以彌補;還可對作業有特殊問題,或者作業完成得非常優異的學生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指導。這種方法,不僅能起到及時補差補漏的作用,增強了學困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對于學優生也能夠給予更多的指導,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
4、批改典型作業。
教師還可以批改學生的“典型作業”。所謂的“典型作業”就是教師通過對學生作業的了解,選出在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表現突出或極具代表性的范例作業。在批改學生“典型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先通過反思和討論,得出正確答案,之后讓學生們根據剛才的學習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業,其實這無形之中就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評價能力的訓練。其中選誰的作業做“典型作業”,也大有學問。教師如果組織得好,運用得巧妙得法,那么當誰的作業能被出示作為“典型作業”時,誰就有一種自豪感。這種方法如果能恰當地運用到學困生身上,常常會成為學困生轉變的一個契機。讓學困生在集體面前獲得成功,可在學困生內心激起“愉快效應”。這種學困生過去很少體驗到的成功感,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不少學困生就是在出示“典型作業”之后,才發生轉變的。
教師批改學生作業的最終目的不外乎是發現問題,讓學生懂得知識,增長能力。其中的評語、分數、等級等都是外在的形式,所以在批改中,教師可以延時評價、打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時候都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激發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nbsp;所以對于那些不能打及格分數的作業,暫時不打分。先給學生指出毛病,提出修改意見,再告訴他們只要認真修改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分數。為了得到老師的肯定,學生必定會全力以赴。改完后老師再給學生批上令他們滿意的分數,這樣會使每個學生都嘗到了成功的樂趣,也喚起了學生對學習的熱愛。
另外,作業的批改也要與時俱進,現在是科技大發展的時代,作業批改也可以與網絡信息技術結合。在新課程中,傳統的僅憑一桿筆坐在辦公室批改作業的單一方式,在面對學生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時將會越來越力不從心,教師應該更多地參與學生作業批改過程或間接參與學生作業批改過程,進行輔導批閱。而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作業的呈現方式及批改方式也將越來越數字化。師生間盡管時空分離,但網絡技術使得批改變成討論、交流的對話過程。 QQ群、空間、博客都是很好的學習、交流方式,新鮮靈動的作業批改交流,會給學生帶來更大的學習熱情。
無論是作業的設計,還是作業的批改,都需要教師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精神,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創造出更多為學生所喜愛的新形式。